连续3天的线上课,周一下午4点到5点半,周二晚上7点到8点,周三上午8点半到11点半。对这三堂课,两堂是第一次讲,一堂是重复讲,不管是新讲,还是旧讲,一是感谢主办方的信任,二是要对每一位听者负责,所以三堂课都花了时间去精心准备,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使用的线上软件经过这几年的实操也算不陌生了,提前10几分钟上线,给出充分的预热时间,就怕技术上出问题,搞得手忙脚乱。虽说自己和主办方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还是怕什么来什么,从第一天的讲课就出现了网络信号的问题,好在时间不长,以为是偶然;第二天网络信号的中断有些变本加厉,讲课的情绪也受到了影响,本想好好发挥的一堂课,由于分心,最后讲的杂乱无章;第三天还是寄希望于网络不会那么不给情面,加上这天课程已经讲过若干遍,即使有些小中断,也不会影响讲课的思路。没想到还是让网络的不给力打了脸,中断频频,重新恢复时间延长。先不说主办方和我,可以想象这三天听课的人是怎样的感受,即使再好的脾气,间间断断听课也不能保持心平气和。


Headway © Unsplash


线上课起源于疫情期间,对于这项新鲜事物我不是一个热衷的参与者。一是对着没有人的电脑讲课,少了互动,少了眼神的交流,也就没有了讲课的激情,特别是对于有些课不能随心所欲的发挥,只能照本宣科,这就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讲课。二是对一些新技术没有那么自信,不是不支持新鲜事物,确实有些新鲜事物产生的结果是弊大于利。讲课就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如果还要想着网络随时卡壳中断,不论对讲课者和听课者都不是利好的消息。


当然任何一项新技术都不是十全十美,无所不能,它需要使用者站在不同的角度,一分为二看待新技术。我眼里衡量技术的尺度在于实用,在于能给人带来什么帮助。一切技术的发明和应用都是要为人服务,也就是说技术给人带来的是如虎添翼的效果,而不是反过来。最近网上看到无人驾驶出租车便宜,这项技术确实很新,也可以为老百姓省钱,可当它们出现故障瘫痪在马路中央的时候,那就还不如找一个共享单车方便省钱。现在许多新技术被应用到临床,客观的讲有些技术确实帮助了医生也给病人带来了获益,但带来获益的技术不是对所有的病人都适用,更还有一些新技术,只是新了,并没有给病人带来货真价实的效果。所以不要一股脑地,不加思考地,为了追求所谓的创新去使用连自己都还没有弄明白的新技术。


Possessed Photography © Unsplash


AI行业这些年发展很快,有人预测由于AI技术的出现现在许多用人来做的职业将会消失。刚才谈到技术是助人一臂之力,而不应该是取代人。医学这一百多年来技术日新月异,解决了许多之前束手无策的疾病诊断和治疗,但是不是有一天医生这门职业也会被AI技术所替代?有些人说可以,我想这只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人是复杂的生物,不仅是机体的复杂,更是内心世界的复杂。在这个地球上之所以有了人类,正是人在与大自然的磨合中形成了人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它经历了世界的无常,经历了优胜劣汰。所以人是这个世界的主体,技术是衍生物,如果把人可以胜任的各种能力都交给技术来做,看似省了劲,省了心,但并不见得是一件聪明的事,最后损失的是人的复杂性,人的独特性,人的不可替代性。


作为一名医生要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性也好,技术性也好都不能让医学发生可以改变疾病结局的颠覆性变化,认识不清的疾病,不能治疗的疾病永远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也就是说疾病会永远与人同在,因为病是长在复杂的人身上的,对于复杂的人技术是难于搞定的。不是说否定科学,否定新技术,而是科学和新技术都是有局限的,实际上千百年来医生的目光停留在人的病痛上,治疗者的权威更多地来自其智慧和性格,而不是来自科学根据。


这几天的线上课让我联想的有些多,如果一味地唯技术马首是瞻,过分的信任,失去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旦技术马失前蹄,当然这是绝对概率事件,将会使临床工作一败涂地。所以,做事也好,看病也好,人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分析,对新技术不轻易认同,也不轻易否定,更不要想当然地全盘接受,要靠自身的能力权衡新技术的利与弊,做技术的主人,而不是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