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冬至也。”——《三礼义宗》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古人认为,冬至开始,白昼渐长,阳气上升,是个吉祥的日子,值得庆贺,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各地也有很多不同的习俗沿袭至今。
北方|吃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老北京|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现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苏州丨桂花酒
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围坐在一起喝冬酿酒。这是一种米酒,因为加入桂花了酿造而成,所以香气宜人。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上海丨汤圆
旧时上海,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上海人在冬至这一天习惯吃汤圆,来庆祝冬至的到来。用糯米粉做成面团,里面包上各种馅料,做好的汤圆用来祭祖以及互赠亲朋。
杭州丨年糕
从清末民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嘉兴丨桂圆烧蛋
嘉兴土生土长的人,大多选择吃桂圆烧蛋过冬至夜。把买来的桂圆剥好,然后放在水里煮,把桂圆的汁水煮出来,再打入鸡蛋,根据自己的口味加糖……喝上一碗,整个人都暖和起来。
四川丨羊肉汤
在四川,在冬至的习惯是吃羊肉汤。羊肉是冬日可谓冬日滋补之首,吃羊肉既能御风寒,又可补身体,对一般风寒咳嗽、虚寒哮喘、体虚怕冷等有所改善。冬天喝上一碗羊肉汤,内心一定可以洋溢慢慢的暖意吧。
湖南丨赤豆糯米饭
湖南湖北一带,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饭。盛上一碗赤豆饭,香味伴着氤氲的热气扑面而来。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冬天食用。
广东丨烧腊
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些腊肉腊肠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
潮汕丨冬节丸
潮汕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孩子们最盼吃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来都要问天亮了吗?然而天好像要与孩子们开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节夜,啰啰长,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谣。
衢州丨肉豆腐
衢州有一句俗话:冬至有得吃,吃一夜,没得吃,冻一夜,在衢州的老习俗里,每到冬至,每家每户的菜肴里必须要有肉和豆腐,同时各家都炒上一些花生、玉米、大豆等,用于冬至夜里的闲食使用。
厦门丨姜母鸭
厦门人冬至吃姜母鸭。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姜母鸭自家做的比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开始排队买姜母鸭。
合肥|南瓜饼
冬至吃南瓜,家家户户忙着打造“温暖”的南瓜粑粑,已经成为合肥沿袭多年的民俗。
长沙|制腊肉做猫乳
长沙城乡居民习惯在冬至前后制腊鱼腊肉,将鱼肉用盐腌四五天后挂当风之处晾干,然后用木屑、谷壳、橘皮、花生壳熏烤,或挂柴灶上熏烟,至其色金红,叫“冬腊肉”,可贮留至次年夏日不腐。冬至日做霉豆腐,俗称“猫乳”,为长沙地方特产之一。
台湾丨九层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如意和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熟,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