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新年早晨,雪停了,风小了,太阳升起来了,照得大地金灿灿的。大人们来到街上,大家祝贺着新年快乐。小孩们着新衣,愉快地打着雪仗。这时,人们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冻死在墙角,她脸上放着光彩,嘴边露着微笑。在她周围撒满一地的火柴梗,小手中还捏着一根火柴。”
——节选自《卖火柴的小女孩》·丹麦安徒生
在安徒生的刻画下,小女孩美丽的幻景与她面临的冷酷的现实叠化在一起,使人物形象极具艺术感染力。而今,再看这个童话故事,不得不佩服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出现美好的幻觉、含笑冻死其实很有科学道理。
《绝命海拔》电影中提到,人在极度寒冷,快被冻死的时候,会突然觉得非常热。电影中有几个人,在登顶珠峰返回途中遇到冰暴,然后快被冻死时,说自己好热,开始脱衣服。
……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两部作品对人在冻死前的刻画,无可指摘。
小女孩在冻死前出现了幻觉,嘴边露着微笑;《绝命海拔》中几个人在被冻死前开始脱衣服。不要觉得荒谬,人在冻死前,会有“反常热感觉”、“幻觉”出现,表情安详或出现“笑面”。
原因是什么?这要从冻死的过程说起。
◆ 车德仁冻死过程中血液两次重新分配的理论:
1 血液第一次重新分布 —— 低温引发低体温症
机体在寒冷环境初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对冷的刺激反应敏感,主要表现在对全身血液的重新分配,皮肤及皮下血管收缩,血液流向机体的深层,减少热量的散失。此时出现呼吸频率加快、血压升高、寒战等应激性反应。上述变化称为“保温反应”,这个时期,会出现低体温症,人基本失去活动能力,像类似休眠的动物。
2 血液第二次重新分配 —— 出现“反常脱衣”和幻觉
当体温降至30℃~26℃时,低温使大脑皮层进入抑制期,失去对体温的调节控制作用。在丘脑下部体温中枢的调节下,皮肤血管扩张,机体深层的温暖血液充盈皮肤血管,体内中心温度下降的快,体表温度下降的慢,造成一过性体表和体内温度接近或相等。这时体温虽然一直在下降,皮肤感受器却有热的感觉,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热的信号,传递到效应器,导致冻死前“反常脱衣”现象。
据有关资料报道,低温缺氧可能引起精神错乱和判断力减退;也有些学者认为由于寒冷,促使体内分泌多量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氧化后的产物能产生幻觉。人在朦胧的温暖感觉中死去。所以,尸体的姿势多数是自然体位,表情很安详,与老百姓说的冻死“笑面”是一致的。
太长不看版:人在冻死前,会有“反常热感觉”、“幻觉”出现,表情安详或出现“笑面”是有科学道理的。
渔歌医疗科普的目的是传递科学和健康,愿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