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疫苗”事件是从上周开始的,起初是国家药监局因长春长生企业的一个批次的狂犬疫苗出现了记录造假问题紧急发出通告,紧接着又爆出长春长生2个批次的百白破疫苗“效价测定”项不符合规定,是劣药。
“百白破”事件或可以说是沉渣泛起。这一批不合格的百白破疫苗并不是近期才发现的,只不过是在最近,吉林省药监局才实施行政处罚。当时这一批次的疫苗全部销往山东,共计252600支。目前已接种到两万余名儿童身上。
疫苗话题再次被引爆,与此同时,人们对国产药的不信任感也达到了顶峰。
目前中国药品市场上的国产药绝大部分都是仿制药,而我们用的进口药基本都是跨国药企研发的原研药,所以这个问题就可以换成一个几乎等价的命题:仿制药与原研药究竟差在哪?
什么是专利药、原研药和仿制药?
2017年10月24日,国家食药品监管总局发文解释了什么是专利药、原研药和仿制药。
文件中明确,专利药是指在全球最先提出申请,并获得专利保护的药品,一般有20年的保护期,其他企业不得仿制;原研药即过了专利期的、由原生产商生产的药品;仿制药则是指专利药过了保护期,其他企业均可仿制的药品。
不少人对仿制药有误解,认为仿制药是“假冒伪劣”的药。其实,按照法规规定,仿制药与原研药必须具有完全相同的活性成分,相同的含量、相同的药效。这也意味着,仿制药是经过审批、并且法律许可的,并不是什么假冒伪劣产品。
前几天热播的电影《我不是药神》讲的就是主人公们低价走私印度“格列宁”这种仿制药(格列卫的影射名)。药效几乎和瑞士医药公司生产的正版药一样,但售价却是外国正版药的百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左右。
原研药和仿制药,价格为什么差这么多?
仿制药与原研药的有效化学成分都是一样的。专利到期后,原研药有效成分的分子结构、剂量和理化特性都会公开。比如,“伟哥”的有效成分细节甚至在百度百科都能查到。
可专利药的诞生,更像是“十年磨一剑”的过程。前期需要研发商对成千上万种化合物层层筛选,确定药物的活性化学成分,还必须先后进行动物实验、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在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能获准上市销售。这个过程平均需要花费15年左右时间和数亿美元。
高昂的研发成本是专利药价格偏高的重要原因,为了鼓励药企创新,各国对专利药都实施厂家独立定价权,药厂要在药物专利到期之前,收回成本,获得利润,就需要高昂的价格支撑,这亦是药企进一步开发新药的动力。
而仿制药不需要前期试错的巨大投入,也不需要进行严格的临床试验,一般只需要进行生物等效性和生物利用度试验,即可申报注册,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节省了研发成本,所以售价也更亲民。
按理说,仿制药与原研药成分相同,功能一样,价格还低很多,应该更受欢迎才对。但实际情况是,仿制药在国内很难得到认同,这使得原研药即使过了专利保护期销量也一直领先。也正因如此,原研药的价格在国内很少有大的波动,加上关税和医保限制,价格迟迟降不下来也就不奇怪了。
仿制药与原研药有什么区别?
一、原研药的含量更准确,辅料和成分配伍更科学。FDA规定:仿制药审批时,也需申报药品所使用的辅料,及辅料生产企业的生产规范证书(GMP)和检验报告(COA),提供分析数据。但中国对辅料的监管尚不严格。2006年出台的《药用辅料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没有实行强制认证。
二、原研药杂质较少,安全性较高,仿制药由于提纯的精度较差,杂质的含量较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会高一些。
三、原研药制作工艺是保密的,这就需要仿制药厂一步一步倒推还原人家的生产工艺,不可能达到每一步都一模一样。这就好比蒸馒头,你可以用和人家一样的面粉,一样的酵母,一样的不锈钢蒸锅,但因为工艺不到位,随后很可能蒸出一锅死面疙瘩。
四、2007年以前,国内缺医少药,本着让民众有药可吃的原则,药品审评标准定得很低,上市的仿制药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了多级仿制(仿制已上市的仿制药)活跃市场的状况。国外要求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试验(BE)”必须和专利药做对比,也就是说仿制药在人体内的药效要与原研药非常相似(须达到原研药的80%~125%),但中国却可以和已拿到批准的仿制药做参比制剂。这样一级一级的以仿制药作参比,到最后仿制药很可能和专利药相差十万八千里。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意见》要求,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实施前批准上市的仿制药,凡未按照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原则审批的,均须开展一致性评价。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中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应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其中需开展临床有效性试验和存在特殊情形的品种,应在2021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
随着一致性评价越来越严格,制药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仿制药的质量控制,但仍有一部分劣质药品在市场流窜,清理工作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