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张恬

文:麦子


在四川省隆昌市石燕桥镇有一个叫净土村的村子,像它的名字一样,在这个清净幽僻的小村庄的马路边上,坐落一家小诊所,这里似乎就没有那么“清净”。


渔歌医疗记者驱车一个多小时从隆昌市到达净土村,来到曾勇医生的卫生室,曾医生正在给一位肩周炎患者做理疗,同时,还有很多患者在观察室等待曾医生,简单打声招呼后,我们安静地坐在一旁等待曾医生。


曾勇医生正在给村民看病


我们发现,曾医生不善谈,面对患者都是详细询问病情后默默治病。我们也从患者的口中侧面了解到,这里的村民都很信任曾医生。


一一给患者看好病后,我们才敢打扰,曾医生抽空给了我们简短的采访时间。


曾医生是学中医出身。作为村里的全科医生,行医20多年,他对中医骨科这方面特别擅长,治疗腰椎间盘、骨损伤有丰富的经验。他的父亲也是一名中医,从12岁开始学习,现在已经70多岁了,行医也有60多年了。


谈及自己的行医经历,医生一脸的骄傲和自豪,“有些很严重的病人,经过我的治疗和照顾后,病情开始逐渐好转,也有专门过来感谢我的患者......”说到这,曾医生有些腼腆的笑了,但是我们从他眼中读出了坚定和自信。


作为一家村卫生室,各方面条件都受到限制,也会有很多患者不理解。但当我们问及行医这么多年最大的感触是什么的时候,曾医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医治好病人的时候,解除了患者病痛,他们来感谢我的时候,很有成就感……所以感觉还是很好的。”


曾勇医生正在给村民看病


我们在诊所观察发现,曾医生跟患者相处的都比较好,大家都有说有笑,是医患是邻里但更像朋友,我们就询问曾医生,在医患相处方面有没有什么经验分享给其他医生。


曾医生说:“平时多关怀病人,多跟病人讲解疾病方面的知识,靠医术说话!”


其实简单的一句话却囊括了很多行医哲学,这个简单的道理是很多人知道但是做不到的,也是很多大医院医生想做却身不由己而做不到的,作为村民健康的守门人,能够亦医亦友,从预防到治疗再到疾病科普,他们为推进基层卫生事业真的付出了很多,这个群体需要也值得得到社会和国家更多的关注。


我们临走时候,问曾医生:“老师,您这个诊所晚上几点关门啊?”


曾医生笑了笑:“我们这不打烊,我在这里常驻,随便什么时候来看病都可以。我能看的我就看了,看不了的我就通过你们渔歌医疗平台赶紧给患者转到上级医院,别耽误了患者病情。”


当我们问到您对渔歌医疗分级诊疗平台有什么建议的时候,曾医生说:“已经转过好几十个病人,村医相当于给病人做了初步诊断并且预约挂号,病人也觉得转诊绿色通道很方便。”


我们离开的时候,曾医生又接诊了一个患者。为了不打扰医生,只能匆匆告别,短暂的谈话,我们看到了中国医疗事业的“人情味儿”。随着和越来越多基层医生的接触,也让渔歌更加坚定基层医疗这个事业。


我们正在征集下一个“渔歌专访”对象,如果您有故事,我们愿意倾听,戳此进入报名链接


相关链接:

乡村医生潘立森:医者行医 贵在坚持不懈的学习

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