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肉有多健康,无需赘述。
平时生活中,很多人也比较爱吃鱼,需要注意“吃鱼引起的组胺中毒”。
其原因是食用了含有一定数量组胺的鱼而引起的过敏性食物中毒。
可引发此类中毒的鱼主是青皮红肉的海产鱼类,如鲐鱼、青鱼、秋刀鱼、鲣鱼、鱼参、沙丁鱼、竹荚鱼、金枪鱼等。
鲐鱼
哪里来的组胺?
部分鱼体内含有较多的组氨酸,当鱼体不新鲜或腐败时,污染鱼体的细菌,如组胺无色杆菌等会产生脱羧酶,使组氨酸脱羧生成组胺和类组胺物质-秋刀鱼素。这些物质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和支气管收缩,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腌制咸鱼时,如原料不新鲜或腌得不透,鱼体内也会含较多的组胺,人食用后就可能中毒。
鱼类组胺中毒也与个人体质的过敏性有关。
秋刀鱼
组胺中毒有哪些特点?
中毒特点为发病快、症状轻、恢复快,少有死亡。组胺中毒的潜伏期一般为0.5~1小时,短者只有5分钟,长者可达4小时。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结膜充血,似醉酒样;患者还有头晕、头痛、心跳加快、胸闷和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症状,有时还会出现荨麻疹,个别患者会出现哮喘,患者一般体温不高。中毒者多于1~2日内恢复。
竹荚鱼
如何预防组胺中毒:
(1)购买时应选择在冷藏或冷冻(在冷冻柜中)条件下出售的鱼。
(2)观察鱼鳃、鱼眼、鱼鳞和鱼皮。一般新鲜的鱼,鱼鳃颜色呈鲜红色;鱼眼发亮光不凹陷;鱼鳞色泽鲜亮不晦暗,且鱼鳞不易脱落;鱼皮不黏手,无异味。另外,鱼体腹部完整,腹部内侧肉刺不分离。最后,用手指按压鱼肉,看耐压及反弹速度。手指压过的地方没有反弹且松软,说明鱼已经不新鲜了。
(3)购买后应及时烹调以保持鱼肉的新鲜度,不能及时烹调的话应低温冷藏或冷冻。
(4)烹调前要彻底去除鱼头、内脏以及腹腔内脊椎上的血块。烹调前将鱼切段后冷水浸泡半小时,可降低组胺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