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控“新冠肺炎”,大部分人过上了居家隔离的“隐居生活”,疫情期间的出行封闭让人际关系更加疏离和隔膜。随着在家隔离时间越来越久,不少人出现焦躁、抑郁、失眠等心理问题。
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主任赵斌,17年前,参与一线抗击“非典”,17年后,担任北京积水潭医院两个院区发热门诊总负责人。他用经验告诉我们:“疫情拉锯出现的心理问题,要比疫情突发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常见。”
图\ Rob Curran © Unsplash
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疑似患者、被隔离人员、被隔离小区居民、普通人,经受疾病考验的同时也面对着很大的心理压力,每一个人群都不得不重视心理问题。自责自己不小心患病、担心自己感染病毒、害怕将疾病传染给他人、共情于别人正在遭受的灾难与痛苦……内疚、紧张、焦虑等情绪如果不及时得到排解,长期的压抑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我们呼吁:
1、对确诊的患者大可不必恶语相向。患病已很不幸,我们应该报以关怀,而不是恶语相向。我们获知的信息有限,未知全貌,不予置评。做好防护、提醒周围的人比谩骂和指责更有效。
在这一点上,世界卫生组织体现了超强的人文关怀。世界卫生组织表示,“不会称某一个人为超级传播者。此类事件往往发展在某一特定条件下,地点和环境背景都会造成影响,因此称之为超级传播事件”。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用人文关怀对待我们的同胞,特殊时期我们更应该团结起来。
2、不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疫情上,不过度关注,不长时间阅读相关信息。
3、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分散注意力,比如读书、游戏、看看综艺节目等。
4、适量锻炼身体。参加一些令人愉悦的活动,如跑步、打羽毛球,做瑜伽等,既能增强体质和抵抗力,也能调动身体活力,改善紧张情绪、放松心情。
5、尝试一些平时没做过的新事物,如学做糕点、某种菜肴、画画等。学习新事物能够收获不一样的乐趣和平静。
出现焦虑、内疚、紧张等情绪,是在应激状态下的正常表现,不用过于担心,善于倾诉,获取理解。用深呼吸、放声大喊、洗热水浴、听音乐等方式让自己肌肉松弛、精神放松,从而改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