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经超过了一百万人,世卫组织称新冠肺炎是人类第一个冠状病毒大流行。


点击上图查看渔歌医疗疫情实时播报


什么时候才能说真正战胜了疫情?

高力:疫苗或群体免疫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高力7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看到这样的致死率和触目惊心的数字,能够想到的是新冠肺炎对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多么大的影响。确诊人数依然在增长,而且很明显尚未到达顶峰。什么时候才能说真正已经战胜了这一场疫情?


需要等到有经过经验证明有效的疫苗,人群能够得到疫苗接种的时候,或者说人们在暴露于病毒之后已经形成了足够广泛的人群免疫时,才能说我们真正的战胜了疫情。


群体免疫这一词再次被提及

什么是群体免疫?


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又叫做社区免疫,也就是当足够多的人对导致疾病的病原体产生免疫后,使得其他没有免疫力的个体因此受到保护而不被传染。


群体免疫理论表明,当群体中有大量个体对某一传染病免疫或易感个体很少时,那些在个体之间传播的传染病的感染链便会被中断。


Chris Barbalis © Unsplash


关于“群体免疫”策略的争议


2020年3月12日,英国首相鲍里斯宣布英国进入抗疫第二阶段——“拖延”阶段(Delay)。随后,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发文称,英国政府抗疫政策的核心理念是“群体免疫”,即放弃积极抗疫,致力于“减慢而非阻止流行病的传播”,最后通过“让6成人染病”获得免疫力,阻止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2020年3月18日,广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疫情防控新闻通气会。会上,钟南山院士表示,新冠肺炎是一个传染率与病死率都很高的疾病,目前没有证据证明感染一次冠状病毒就能够永远获得免疫,所有的传染病,需要从源头、上游进行预防,而不能依靠所谓的“集体免疫”。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快速生产出有效的疫苗。


“群体免疫”这种方式是否能够获得成功,仍然存在很多未知。一方面病毒的变异方向对我们来说仍是未知,且没有证据表明感染一次就能获得永久免疫;另外一方面,重症患者的增加或死亡率攀升会给医疗资源带来很大的压力,在一定的程度上给决策者带来压力。


疫情防控仍不能掉以轻心

个体行为是防疫的关键


4月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接受采访时表示:一些西方国家施行实质性的“群体免疫”策略,以牺牲年老体弱者的生命为代价,换来人群整体免疫水平的上升,疫情之后能够放心打开国门。而我国将人民生命健康放在首位,不放弃一个患者,后期可能面临被动局面,对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国际交流和开放带来不利影响。


群众对于疫情的了解程度与重视程度对于疫情的防控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根据medRxiv的医疗报告,只要对疫情有足够的了解,就算没有公共防控举措,确诊人数也会比基准线少20%。在个体有防控意识的前提下,洗手这一项措施只需要保证30%的有效性,确诊人数就可能减少65%,疫情的峰值可被延后2.7个月。另外,人群被感染的概率与防控措施有关,仅有足够的了解并不能显著降低被感染的概率,但是措施的有效性仅需要30%,这个概率就会降低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