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学界药学频道
■ 临床表现:
皮损为局限性隆起红斑,通常伴中央区苍白,可能为圆形、椭圆形或匐行形,大小不一,伴剧烈瘙痒;
单个皮损为一过性,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并扩大,扩大后可能发生融合,在24小时内消失;
可伴发血管性水肿,可累及面部、唇部、四肢、生殖器。
大部分患者会自行缓解;
治疗药物多为缓解短期瘙痒症状及血管性水肿,包括H1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H2抗组胺药(如雷尼替丁、西咪替丁、法莫替丁)和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泼尼松龙);
首先给予H1抗组胺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者加用H2抗组胺药,若存在明显血管性水肿或给予抗组胺药后症状仍持续的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红斑疹和丘疹,主要累及躯干和四肢近端,粘膜通常不受累;
全身症状包括瘙痒、低热及轻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使用致敏药物后,大多5-14日内出现,先前致敏患者可能在用药后2-3日内出现,病程停药后5-14日消退。
立即停用致敏药物;
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不建议使用全身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单纯发疹型药疹;
口服抗组胺药。
躯干和四肢出现对称性、顶部扁平的红色或紫色丘疹,可伴有瘙痒、疼痛、灼烧感或无明显症状;
起病隐匿,开始药物治疗后数月到1年发病。
一般停用致敏药物后数周至数月皮疹可自行消退,但如果停药数月后皮疹依然存在、患者不能停用致敏药物及病变较为广泛的情况下,需要进行药物干预的;
皮疹范围较小者,可外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如莫米松、丙酸氯倍米松、氟米松、倍他米松等软膏;
皮疹广泛者,口服皮质类固醇(如泼尼松30-60mg/d,2-6周后逐渐减量)或维A酸类(如阿维A25-35mg/d,治疗6-1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