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学界临床药学频道


案例

 


患者情况

患者男性,37岁,体重82kg,既往体健。因“腱鞘炎”就诊于骨科疼痛门诊。无家族和既往药物过敏史,无糖尿病史。

接诊医师予以“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ml、盐酸布比卡因0.5ml(3.75mg)、盐酸利多卡因0.5ml(10mg)、1.5ml0.9%生理盐水”等行封闭治疗,10min后患者未有明显不适遂开车回家。



突发

30min后患者自觉全身皮肤瘙痒明显,遂返回疼痛门诊。随即患者突然出现晕厥,全身浮肿明显(大约在用药40min后),急测血压为80/60mmHg左右(询问家属平日血压为120/80mmHg),为进一步诊治转送本院急诊科。

当时查体:血压88/54mmHg、心率78次/分。

患者神志清楚,呼吸急促,全身可见多处斑片状红疹,面部及四肢浮肿明显。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灵敏。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罗音。心脏听诊正常。

初步诊断为“过敏性休克”。



处理

医师立即予患者以“吸氧、心电监护、等渗液体快速补液:地塞米松5mg、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ml静滴”等治疗。10min后患者再次突发全身瘙痒,全身皮肤肿胀加重。

皮肤科医师会诊,考虑可能因地塞米松再次引发全身过敏等不良反应,立即改为氢化可的松200mg静滴。半小时后,患者所有症状得到缓解,两小时后皮肤瘙痒症状消失。

1周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其仍诉手、脸部发热,未再诉其他不适。
 
患者的“惊魂就医”,到底怎么回事?

■ 抗过敏药物也可引起过敏反应

常用抗过敏药物包括抗组胺药(组胺H1受体拮抗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钙剂等,这些药物都具有抗过敏药理作用,但是,亦可引起过敏反应。

该类药物发生过敏反应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由该类药物所介导的变态反应,从而引起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属于异常的或病理性的免疫反应。
 
本例中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是由微溶性二丙酸倍他米松和可溶性倍他米松磷酸钠组成,为强效糖皮质激素。其说明书中提示有过敏样或过敏性反应和血压降低或休克样反应。
 
肾上腺素作为抗过敏性休克的首选抢救药,亦有致过敏性休克的病例报告。

在应用肾上腺素救治过敏性休克时,休克不缓解反而加重,或原无休克的患者用药后发生休克,均要考虑是否是肾上腺素过敏反应导致的病情加重。

■ 抗过敏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更易被误诊

抗过敏药物致敏,尤其以抗组胺药第一代如扑尔敏、苯海拉明最为常见。

很多患者在服用抗过敏药发生过敏症状加剧时,往往误以为是药量不够所致,于是擅自加大剂量而加重原有疾病,这是十分危险的。

由于抗过敏药物常常是用于治疗过敏反应的,所以它们引起的过敏反应往往不被医生和患者所重视。

因此,必须提高对抗过敏药物引起过敏反应的警惕性,尤其是过敏性体质患者。
 
■ 遇上抗过敏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怎么办?

在应用抗过敏药治疗过敏性疾病(尤以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时,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病情的变化。

如在用药中发现病情持久不愈或反而加重,应考虑为抗过敏药引起变态反应所致,应立即停药,并给予相应对症处理。

一般来说,轻症过敏在停药几天后即可消失;症状较重者应采用其他抗过敏药治疗。
 
对抗过敏药所致休克的抢救措施与一般因素所致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相同。

对肾上腺素所致过敏性休克的救治,除禁用肾上腺素外,可使用间羟胺、美芬丁胺、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

■ 把好医务人员的第一关

为了减少抗过敏药致过敏性休克的误诊、误治,降低死亡率,必须提高对“抗过敏药物也可引起过敏反应”的认识,其临床意义重大。

抗过敏药物引起过敏反应属药物矛盾效应,这一概念在许多药物书籍包括医学院校的教材中均尚未提及,故目前相当一部分医务工作者对这方面知识缺乏了解。
 
因此,必须尽快普及药物矛盾效应的知识,提示医务工件者在使用任何药物之前均必须首先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对用药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要考虑应用药物的矛盾效应来解释,以免误诊、误治。

 

封面图来源:freestocks.org © Pexels


参考文献

[1]黄剑峰,罗斌,肖女.抗过敏药物致休克样过敏反应1例[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 12(5):533-533.
[2]张梦希,王大志,王志强.抗过敏药导致变态反应26例分析[J].山东医药,2005,45(35):9.
[3]雷玉河.抗过敏药物过敏反应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31):167-168.
[4]李翠宁,孙乃会.警惕抗过敏药物的矛盾效应[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8,15(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