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大江东工作室走访了若干区中心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及养老院——在抗疫第一线,感受医护人员无私无畏的付出、病患及家属的紧张无措,有的养老机构在规范管理和救治下的井然有序。


令人欣慰的是,在上海,分级诊疗的效能正在显现,据调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发热哨点已经分流各区50%-60%新冠病人的诊治,否则,二三级医院将更加不堪重负。


去年12月7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了《以医联体为载体做好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制定《方案》的目的是做好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全力保障高龄合并基础疾病等重症风险较高的感染者及时救治,最大可能降低重症率、病亡率,在保障新冠肺炎救治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确保正常医疗服务开展,构建更加科学有序的就医秩序。


《方案》要求,发现患者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时,家庭医生应当指导其到签约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门诊)就诊;若患者病情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能力,则应当在医联体牵头医院指导下,及时转诊至有相应诊疗能力的医疗机构。


此前,曾有专家呼吁,抗击这一波大范围疫情,关键在社区医生,在分级诊疗的基层,在充足的药物储备。显然,降重症,降病亡,保证就医秩序——社区卫生机构和家庭医生,已成重中之重。


据记者观察并采访相关救治专家,发现社区卫生机构存在的若干困惑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第一,对新冠病人“没见过,没治过”,怎么办?


大多数基层医生,近三年来忙于核酸和追阳,并没有治疗新冠的经验,对比如“抗病毒药物+激素”的有效治疗方案不熟悉。


在这波疫情袭来之前,新冠感染者都进入方舱或定点医院,绝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甚至也包括二三级医院的非相关科室医生,都没有直接接诊过新冠病人。


一位社区医生困惑地问:“没见过,没治过。我们只能按照治感冒、治肺炎的老办法,常常效果不明显,怎么办?”有时候,盲目的挂水,用抗生素去对付病毒,反而会加重病情。


尽管手头也有相关“指南”,但有医生诉苦,“指南指南,越治越难”,没有实地指导,操作仍有难度。他们急切呼吁,希望经验丰富的临床专家,多到基层医疗机构实地培训,给出社区医生的规范治疗流程,通过他们给患者吃下“定心丸”。


第二,二三级医院人满为患,一些社区卫生中心门可罗雀,怎么办?


多家区中心医院和三甲医院相似,急诊间人满为患。经相关专家实地研判,其实多数病人可以留在社区治疗。但是,二三级医院极为拥挤,连过道、角落都是正在输液的病患,新到的患者连站都没地方站。一位医生忧虑地说,“这么高的病毒载量,还可能有其他病菌和病毒交叉感染,本来病人就很虚弱了,如此就医环境,对他们太不友好。”


与此鲜明对照的是,有的社区卫生中心硬件条件很好,却空空荡荡。也偶有排队现象,往往是为了输液,有些是从二三级医院开了药回来输液的。


一位资深新冠救治专家说,“输液对治疗新冠很多并无意义,过多补液容易加剧肺间质的水潴留,有时反而加重肺部病情。”他认为,新冠治疗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治疗得当,抗病毒药和抗炎治疗到位,可以在社区或居家阻断大部分向重症转化,极大缓解二三级医院的压力。八九成病人本可以留在社区、或由家庭医生指点在家口服抗病毒及激素类药物治疗,效果比输液更好,大幅减少重症率和病亡率——这和国家《方案》同理可证。


元旦,记者旁听了一场针对青浦区社区及区级医院医生的现场培训课,医生们踊跃提问各种细节,专家一一切实作答。有的社区医生说,“救治‘四步法’好学好用,好像吃下了定心丸,心里有底了。”


第三,抗病毒药物“不会用,不敢用,不舍得用”,怎么办?


近期,上海市已统一将抗病毒药物配送至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社区医生接受培训后,指导辖区内新冠患者服用。这在若干社区卫生中心得到了证实。但是,不少抗病毒药物尚未及时送抵有重症倾向的感染脆弱人群


基层医生有的担心禁忌症,有的则是“听说这药很珍贵,不舍得,万一有更重的病人呢”,也有的是开药门坎过高,需要阳性证明、CT检查证明、打过疫苗证明……结果,药物的可及性不高。专家建议,要指导社区医生及时果断用药,有效防止重症

来 源 / 每日经济新闻、人民日报大江东办公室

封面图来源 / Marcelo Leal ©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