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白天没时间看病”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夜间和休息日的就诊需求客观存在,且呈现出上升趋势。因此,医疗机构开展相关业务的必要性也随之增强。


进入10月,又一地开设“夜间门诊”


9月21日,湖北卫健委官网发布《湖北省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方案》指出,针对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大、号源紧张的专家,开设弹性门诊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结合实际开设“午间门诊”、“夜间门诊”、“周末门诊”、“节假日门诊”,满足上班、上学等人群的就诊需求。


来源:湖北省卫健委官网截图


湖北发布的此次《方案》已于2023年10月正式进入组织实施阶段。


国家鼓励,“夜间门诊”服务会越来越多


“夜间门诊”是一种人性化的便民服务。目前,全国很多城市的医院,都开设了“夜间门诊”,主要目的就是服务“白天无暇看病”的群体。


8月7日,国家卫健委印发《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的通知》。《通知》要求,在无急诊服务且诊疗量较大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工作日门诊延时服务1-3小时,或酌情在节假日、周六周日等增加门诊服务时间,方便社区居民尤其是上班、上学等人群在家门口获得基本医疗、慢病配药、家医签约、健康咨询等服务。应该说,在制度推进之下,今后类似于“夜间门诊”式样的服务会越来越多。


北京


《北京市医疗机构门诊预约诊疗服务管理规范》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在晚间、周末、节假日开设知名专家门诊和特需门诊。


早在今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28个科室“组团式”扩容门诊单元,从17时服务至20时,方便患者错峰就医。夜门诊覆盖了心内科、风湿免疫科、肾内科、内分泌科、基本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肝脏外科、妇产科学系、普通妇科中心、妇科肿瘤中心、眼科、放射治疗科、康复医学科等26个科室,放射科、超声医学科等辅助诊断科室和患者服务中心也同步运行,并且还在陆续增加中。


<上海>


今年5月4日起,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正式推出了夜间门诊,共有7个热门科室提供服务。“通过前期调研,我们发现双休日就诊患者多,尤其是皮肤科、妇科、眼科等科室,年轻患者居多。此外,不少患者工作日比较忙,没时间看病,不得不将就诊需求攒到双休日。”嘉定区中医医院副院长金伟国说,正是基于这些背景,医院考虑把晚上的时间用起来。


<石家庄>


河北省石家庄市多家医院开设了口腔科夜间门诊。4月3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口腔内科夜间门诊开诊,据了解,口腔内科相关的辅助科室较少,患者来了能够拍牙片、科室内再储备些药物就可以满足需求了,这也是口腔内科先行开设夜间门诊的一个原因。报道称,随着开设夜间门诊的消息逐渐被市民知晓,患者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当前,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江西等地都在推进夜间门诊建设,越来越多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陆续推出夜间门诊。


平衡患者的就医需求及医护的个人权益


多地医疗机构通过调整医疗资源,延长就诊时间,满足患者的多元需求。


站在患者角度,能得到及时救治是全社会最朴素的愿望;站在医护角度,夜间(周末)门诊往往要以牺牲临床医护的休息时间为代价。


湖北省此次印发的《方案》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结合实际开设开始夜间(周末)门诊,并非强行要求所有医院都参与其中,这是必须明确的大前提。重视医护的个人权益,物质补助及合理的排班休息都是非常必要。同时,开设夜间(周末)门诊的科室以及人员配比需要进行宏观调控,避免出现有的人声鼎沸、有的门可罗雀的窘境。


还有很多方式能在不延长医生工作时间的前提下,同样收获不错的效果,这在湖北的《方案》中也均有提及。


具体的落地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望,相信多地的探索经验将会对中国医疗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作用。


封面图来源:a-l © Unsplash


渔歌医疗为合作医疗机构搭建的信息化监管平台


渔歌医疗秉承“携手体制内医疗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强基层保证分级诊疗扎实落地”理念,深入下沉基层,“自下而上”(Bottom-up model) 进行医疗信息化布局。


渔歌医疗多年来积极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发展。通过和政府、卫健委、医保、各级医疗机构合作,致力于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分级诊疗”、“互联网+医联体/医共体”、“远程医疗”、“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抗新冠肺炎-智能疾控”、“互联网+临床试验”等模式建立。


截至2022年底,渔歌医疗已在全国辽宁、河南、吉林、黑龙江、四川、山东、云南、贵州、河北、北京、内蒙古、湖北12省120市区县落地。服务各级卫健委90余家,医联体/医共体200余家,覆盖人口 1亿2000万。


联系我们:

渔歌大连:400-033-0187

渔歌成都:400-665-8606